麻竹笋口感鲜美、营养丰富,被誉为天然养生佳品,堪称“素食之上品”。
目前,清远市西牛麻竹笋产业形成了以英德市西牛镇为核心建设区域,清新区禾云镇以及英德市大洞镇、九龙镇、石灰铺镇等为主要发展区域的布局。清远英德地区在麻竹笋种植面积、产量及交易量方面均居全国之首。
其中,西牛镇以其优良的生态环境及合适的地理纬度使得当地麻竹笋享有“剥皮黄金”“蔬中瑰宝”美称,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西牛麻竹笋还成功入选“粤字号”区域公用品牌百强。2024年12月,清远西牛麻竹笋产业产值突破百亿。
西牛麻竹笋(来源:清远农业农村微信公众号)
清代始种 渐成地方特产
清远麻竹笋主要产区在英德市西牛镇。据历史文献记载,自清代起,英德市西牛镇沙坝村(原为沙坝镇,后撤并到西牛镇成为沙坝村)便开始种植麻竹。该地区所产麻竹笋品质优良,是英德市特色农产品之一。
20世纪80年代后期,麻竹笋种植人数及规模逐渐扩大。麻竹笋易于管理、生产周期较短以及经济效益显著,英德市党委政府积极引导当地农民种植麻竹,使其成为山区优先发展的农作物。
麻竹笋主要产品包括笋干、酸笋、盐笋片及即食笋,所占比例分别约为45%、30%、20%及5%。即食笋系列以优质麻竹笋为原料,采用现代工艺精制而成,包括脆笋、玉笋、凤尾幼笋等产品;笋干系列则包括笋花、笋尖、笋衣、生笋丝等,通过传统民间加工方法制成,成为美味佳肴的优质佐料。
英德麻竹笋具有鲜脆爽口、高粗纤维、高蛋白、低脂肪、高食用率等特点。其营养价值较高,氨基酸含量丰富,被视为优质蛋白质来源。
除了食用价值外,麻竹笋的药用价值也自古备受推崇。如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到:“竹笋味甘、微寒、无毒。主消渴,利水道,益气力,可久食。患冷人食之心痛。”明代药理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说竹笋具有“利膈、下气、化热、消痰、爽胃”之功能。由此可见,竹笋有助于消化、消滞,但是书中也提到体寒的人不宜多吃。
民间承续食笋文化传统
中国人食笋的历史悠久。早在周朝,竹笋就已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南朝刘宋戴凯之所著的《竹谱》一书,曾介绍过70多种竹子及不同竹笋的风味。北宋僧人赞宁在其撰写的《笋谱》中,记有90多个竹笋品种,以及竹笋保鲜久藏的9种方法。
英德竹笋同样品类繁多、味道鲜美。根据清道光《英德县志》记载,英德地区的竹类资源丰富,品种也多,其中包括甘竹、麻竹、蒲竹等多种品种,这些竹子“笋甘可食”。还有一种毛竹,质地坚硬,可用于制作器具,毛竹的笋为冬笋,味道极为美味,且性质温和。
英德麻竹笋炒牛肉(来源:网络)
据文献记载,南宋诗人杨万里在北江(英德、清远河段)乘船游览时,品尝了一顿以竹笋为主题的美食。他对当地竹笋的独特烹饪方法有着深刻理解。古人认为,笋作为竹子的初始形态,笋肉被笋壳紧紧包裹,其中柔嫩部分皆可食用。因此,杨万里在《船中蔬饭》一诗中阐述了春笋的最佳食用方式为“食笋食梢莫食根”,并赞誉道:“岭南风物似江南,笋如束薪蕨作篮。”这也揭示了清远竹笋烹饪方法的历史真实面貌。
此外,道光《英德县志》还提到竹笋的传统加工方法。在古代,英德人除采摘鲜笋作为蔬菜煮食外,还会加工成“笋菹(zū)”,其制作手法是“用干笋,盐水煮过,切片,加盐、姜、油、醋调和”。笋菹是一种历史悠久的食品,起源于《诗经》时代,是古代七菹之一,属于腌菜或酸菜的一种。笋菹的制作原料是竹笋,通过特定的腌制或发酵工艺制成,具有独特风味。道光《英德县志》对竹笋的记载,揭示了清代及清代以前英德民间的食笋习俗,从而显现出竹笋与英德饮食文化之间深厚的内在联系,其历史渊源悠久。
古诗增添粤北竹文化之美
唐宋至今,在中国文学史的各个阶段,几乎都能发现清远的文化痕迹,在绚丽多彩的清远诗词地图中,与竹子相关的诗篇或佳句是别样优美的部分之一。
清远地区咏竹及与竹有关的诗词,具有代表性的有明代学者黄佐的诗:
舟中漫兴五首(其三)
宋朝栈道接烟霄,今日荒蹊没断桥。
花洞蛮歌喧逻口,竹房僧梵落山腰。
还有“岭南诗派”代表区大相的诗:
渡浈阳
岭路多奇绝,浈江境最幽。
窥潭竹影净,披霭树光流。
云气常凝夏,猿声尽带秋。
投竿未忍去,辍棹且夷犹。
清代李符清的诗:
英德道中
浈阳峡口烟初暝,弹子矶边雨半斜。
竹鸡格磔啼不歇,西风吹落山茶花。
这些诗篇分别描绘了运用竹材构建住宅(竹房)、池塘湖泊旁边种植的竹、竹林鹧鸪啼叫的场景等。粤北竹以其地方风物的独特存在,与其他丰富的文学元素共同塑造了古代英德的生动画卷,从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古人对英德竹的喜爱之情。
笋竹种植引领村民奋斗致富
改革开放之初,原英德沙坝乡为治山致富,发挥山区优势,决定发展麻竹笋生产。1981年,村民开始种笋竹,1985年产量达3.25万公斤,产值22万多元,人均收入高出全乡352元。地方党委政府决定以发展笋竹为突破口,加速全乡经济发展。采取“典型引路、干部带头”的措施,广泛深入发动群众,每年新种4000亩,全乡2.7万亩笋竹中2.2万亩可收竹笋。为提高经济效益,于1986年派人到佛山、广西等地学习罐头技术,办起鲜笋罐头厂,产品深受欢迎。1988年,决定建设先进技术水平的鲜笋加工工厂,列入省“星火计划”,年产鲜笋罐头2000吨,年产值600多万元,增加农民收入年纯利润100多万元,安排200多人就业。为促进生产,做好化肥供应、种苗调配、技术指导、鲜笋收购、治安管理等工作,保护群众利益,提高群众种植竹笋热情。
进入20世纪90年代,沙坝镇将发展笋竹作为脱贫致富的主要产业,重新规划了山区种植笋竹的布局,并确定山地经营权调整原则,使笋竹生产形成规模。同时,镇政府筹集资金组建护林护竹治安队伍,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促进笋竹产业的发展。由于生产规模扩大,笋竹产品市场繁荣,外地客商纷纷前来收购,价格逐年上涨,经济效益显著提升。全镇农民收入增长显著,新建楼房、使用煤气、购买家用电器和家具等,生活得到改善,农民储蓄存款余额也大幅增加。1994年,该镇可生产笋干610吨,产值1830万元,加上其他与之相关收入,共计不少于2000万元,种笋一项可使全镇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000元。
新鲜的麻竹笋(摄影:钟洁华)
高质量发展催生百亿产业
近年,清远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推动西牛麻竹笋产业高质量发展,制定相关行业标准,包括《地理标志产品 清远西牛麻竹笋》《地理标志产品 清远西牛麻竹叶》《清远西牛麻竹笋种植技术规程》等。西牛麻竹笋作为英德市富农强农产业,2023年带动8.8万人创业就业,平均每10个人就有1人从事麻竹笋产业。据统计,2024年底,麻竹种植面积从71.5万亩增至99.3万亩,产量从124万吨增至151.4万吨,鲜笋产量增速超20%。
此外,清远还确立“中国麻竹笋产业之都”的产业战略定位,并制定《西牛麻竹笋产业发展规划》,把西牛麻竹笋产业打造成综合产值达百亿元的农业产业,包括以英德市西牛镇为核心建设区域,清新区禾云镇以及英德市大洞镇、九龙镇、石灰铺镇等为主要发展区域。在英德市建设1个以上核心展示区,打造集西牛麻竹笋产业相关文化传承、产品陈列、产业服务、品牌推介等于一体的全链条综合展示平台。经过持续发展,清远西牛麻竹笋产业于2024年12月突破百亿产值,达到109.65亿元。
参考资料:
1.(南朝宋)戴凯之撰:《竹谱》,宋百川学海本。
2.(唐)孙思邈撰:《千金要方》卷七十九,元刻本。
3.(北宋)释赞宁撰:《笋谱》,四库全书本。
4.(南宋)杨万里:《诚斋集》卷之十六,乾隆吉安刻本校刊。
5.(明)李时珍撰:《本草纲目》卷二十七,四库全书本。
6.(明)黄佐,陈广恩点校:《泰泉集》卷第十四·七言绝句,凤凰出版社2021年版,第332页。
7.(明)区大相、区大伦,刘正刚整理:《区太史诗文集(外二种)》卷十三,齐鲁书社2017年版,第185页。
8.(清)法式善撰:《梧门诗话附八旗诗话》卷八至卷十一,目录类藏稿本。
9.(清)张起鲲修、陆殿邦纂:《英德县志》卷之十六,道光二十三年(1843)刻本。
10.英德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英德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35页。
11.“2023清远西牛麻竹笋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新华网,2023-12-30,//www.gd.xinhuanet.com/20231230/b4e38c82acde42ae8add65981e470fa2/c.html
作者:钟洁华
作者单位:清远市档案馆
制作单位: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