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卷调查背景及目的
地方志具有存史资政、教化育人、服务发展的重要作用。科学编制广东省地方志事业发展“十五五”规划,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为广泛凝聚社会各界智慧,切实践行“开门办志”理念,进一步提高规划编制的透明度、民主参与度,开展此次问卷调查。
二、问卷情况
本次问卷调查面向草榴社区 和“方志广东”微信公众号访客,共收集问卷13份,有效问卷13份。
三、调查结果分析
参与调查的人群积极向编制广东省地方志事业发展“十五五”规划提出建议。
在志书编修方面,建议启动广东省全面修志,吸收地区历史文化协会人士参与;对欠发达地区镇村志、部门志编修纳入规划,并给予经费、业务指导;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编修机制,重点挖掘改革开放前沿史料,突出粤港澳大湾区特色,增设“数字经济”“产业升级”等专题志;强化品牌志书的研发,以地方史志为载体回应草榴社区 、历史文化方面的重要课题,着力打造一批高质量的、富有特色的代表性志书。
在年鉴编纂方面,建议组成专家组,定期落到基层进行指导;以市为单位,指定县级年鉴统一由固定出版社出版,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加大审核把关力度;推行“互联网+年鉴”模式,开发智能编纂系统,建立动态更新机制,增设“年度重大事件”“民生热点”专栏,提升时效性和可读性。
在地方史编研方面,建议增加基层调研工作;以省统筹指导把关,市牵头负责,县提供资料的工作机制,解决县级基层专业人员不足的问题;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系统梳理广东革命史、华侨史、商贸史等特色专题,加强与港澳台史料互鉴,出版系列地方史丛书。
在方志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建议对外开放电子版方志资料,促进当地本土文化创作者开展文旅创作及宣传;对《全粤村情》中涉及的历史文化村、红色村庄、特色文旅村庄进行再版汇编;建立省级统一宣传平台,汇集各地历史人文、传统文化、历史名人、非遗、地方美食、客家古民居、旅游资源等宣传推广;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打造系列短视频节目,开展线上方志知识竞赛、打卡活动等,还可邀请网络大V、网红博主参与方志文化宣传;主动与文旅部门合作,建设全省方志资源共享平台,开发方志文化创意产品,与文旅部门合作设计“跟着方志游广东”主题线路,还可以结合当地行业志,挖掘古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将古村落打造成集文化体验、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特色景点。
在方志场馆建设方面,建议建立地方方言板块专题;投入奖补资金,推动标准化示范馆建设;对欠发达地区,省里统筹推进,市级以上以实体馆为主,县级先建立数字方志馆;推动省市共建现代化方志馆,打造沉浸式展览空间,设立数字体验区,建设“广东记忆工程”专题展馆;将“AI+方志馆”作为一个重要平台来规划建设,在“AI+方志馆”的基础上,充分开发丰富的地方志资源利用场景,建设一个全民友好的数字化方志馆。
在数字方志体系建设方面,建议加大开发力度,开发人工智能ai系统,筛选档案资料;构建全省统一的方志大数据中心,开发AR/VR方志应用,建立区块链存证系统,确保数字资源安全可信。
在地情调查研究方面,建议以旧带新,重视人才培养,加强与本地学校合作。
在资政研究方面,建议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每年省方志重点抓几项重要工作,自上而下推广实施;加强地情与资政双研究,发挥地方志部门强有力的资政作用常态化调研机制,聚焦“双区”建设、“百千万工程”等重大战略,形成专题调研报告,服务党委政府决策,同时面向领导层与相关部门编辑出版地情与资政研究类内刊,例如定期编报《资政参考》,围绕社会治理、文化传承等开展专题研究,提供历史经验借鉴;增加宣传和社会公开度;强化地方智库建设,为招商引资、区域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在质量建设方面,建议多组织培训,参观学习;完善全流程质量管控体系,建立“三审三校”制度,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定期开展优秀志鉴评选活动;梳理已有的特色化系列出版物,精选专题内容,根据不同目标人群进行分类分级策划开发,注重出品的持续性和权威性,提升内容的实用性和时效性,更精准地服务读者。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建议建立地方志专家库和地情专家库;定期组织地方志人才培训计划和年度常规培训计划,在学习地方志编纂知识的同时,适应时代与社会节奏,加强学习AI人工智能技能知识与技术,并安排参加相关理论课题研讨及撰写专题编修志鉴文献;结合广东实际,统筹规划科研,强化科学论证体系,充分利用课题申报、委托研究等现代科研机制,吸引现有专业科研体系优秀研究人才的参与,不局限于高校、博物馆、文化馆等体制单位;培养县区级方志人才队伍,优先将已参加10年以上地方志工作人员纳入重点培训对象,其中县级方志严格执行一把手轮岗、空编率不能高于10%,年轻干部占比不低于30%;实施“方志人才培育计划”,与高校联合培养专业人才;鼓励地方志骨干参加职称评定,建立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充分发挥省市两级地方志学会的作用;结合大学生力量,组织开展各种调研活动、宣传活动和资政活动等。
在理论研究方面,建议重视与地方历史文化协会合作研究;设立广东方志研究专项课题,举办大湾区方志学术论坛,支持跨学科研究,出版《广东方志理论研究》辑刊;建议设立广东省地方志理论研究基金,每两年举办一次省级地方志学术理论研讨会或论坛,广邀全国地方志界专家和高校学者参加,以扩大广东省地方志理论研究的影响力和学术地位;参考《中国方志馆研究》《广州大典研究》等集刊运作模式,筹办由广东省级地方志系统主办的学术性集刊(以年刊或半年刊的形式公开出版),为广大地方志工作者、相关学科专业师生及科研人员搭建起以“学术期刊+学术集刊+内刊”为结构的高质量的多元学术成果交流平台。
方志学科建设方面,建议将地方志资源融入学校教育体系,编写具有广东特色的方志学教材,同时推动在粤高校开设方志学课程,共建实习基地,申报方志学硕士点。
在其他建议方面,建议加强与党委政府部门、企业、高校与社科研究机构、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等机构与组织的合作与交流,为地方志工作奠定良好的机构基础与群众基础;志书编纂、年鉴编纂与地方史编研三套马车要齐头并进,制定三者的编纂标准与流程,以提高其科学性、学术性和史料性;加强与港澳台地方志界交流联系,规划一些合作项目进行合作交流,建立一个专门平台开展交流与合作;建立方志人才在地方学校的宣传演讲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