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陌村,位于岐澳古道南干线三乡镇东北部。该村始建于北宋年间,因郑姓先祖郑子纲(字秉常,号雍陌)为人孝悌、行善积德,乡人以其号命村名为“雍陌”。
雍陌村牌坊(马佳鸾摄)
村民有郑、黄、欧、谭、李、陈、周、邓、张、梁等28姓,均为汉族,使用闽方言。2015年末,有户籍人口3403人。祖籍该村的香港同胞540人、澳门同胞40人、台湾同胞42人。祖籍该村的华人华侨约1000人,主要分布于英国、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
村境内有改革开放后国内首家中外合作经营的现代化旅游宾馆——中山温泉宾馆。该宾馆是改革开放初期香港商人霍英东与中山市人民政府合资兴建的,1980年开业以来接待了大批中外知名人士和游客,2009年在世界旅游博鳌年会上获评为“国际知名休闲度假酒店”。1984年8月25日,中国首个国际标准高尔夫球场于雍陌村罗三妹山开业。
雍陌村传统民居多为广府民居,也有南洋风格建筑,现存500多座,较著名的有郑观应故居、西堡郑氏家族宅居古建筑群、郑家大院、黄家大屋和旧洋楼等。郑观应故居,又名“秀峰私塾”,始建于清代,原为郑观应之祖居,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由郑观应兄弟等为纪念其父出资重建;院落式建筑,总面阔15.38米,总进深19.7米,总面积305平方米;砖木结构,硬山顶,青砖墙,麻石脚。屋门前镶匾,有灰雕、墙画;室内保存有木雕镂空神楼、神台、人物、花鸟、狮子等,具有清代岭南雕刻艺术特色;故居现保存完好,2008年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郑观应故居大门
郑观应故居庭院
现有宗祠10座,除郑雍陌公祠、西栅郑公祠和鹤洲祖祠外,均已不作为宗祠使用。郑雍陌公祠,坐落于雍陌村上街北,始建于明弘治年间,为郑氏族人纪念九世祖郑雍陌所建,村民俗称“老祠堂”。原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建筑面积880平方米,砖瓦木结构,有前厅、中堂、后寝三进,正门一侧有高出地面的平台,称钓鱼台。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重建,外墙改用蚝壳为材料;1958年,中堂、后进全部拆除,前厅亦拆除三分之一;2008年重修。
郑雍陌公祠大门及蠔壳墙
村中雍陌上街属于岐澳古道南干道路段,原为石板大街,贯穿村东西两头,长1000多米。始建于宋代,清同治八年(1869年)由乡人郑启华(郑观应之父)及其夫人捐资重修,光绪三十年(1904年)乡人刻石纪念,现两块石碑分别立在雍陌村上街东西两端。其中《重修石街碑志》记录郑观应于清光绪三十年托其父母名,多次捐资修建年久失修的雍陌上街的举措。今因石板街负荷日益增多,出现地基下沉、沟渠淤塞等现象,2001年改造为水泥路面,长850米,宽1.6—4.2米。
雍陌村上街重修石街碑刻(马佳鸾摄)
该村流传许多名人故事。据说,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钦差大臣林则徐携两广总督邓廷桢往澳门巡阅,途径雍陌为暴雨所阻,下榻雍陌公祠厢房,留宿一晚。清光绪五年(1879年),孙中山由雍陌村人郑载林带引,经三乡雍陌村,往澳门赴美国檀香山。1984年,邓小平到南方视察时下榻位于雍陌村内的中山温泉宾馆,邓小平攀登罗山妹山时,在山顶上留下名言“不走回头路”。
该村历史名人有:郑观应(1842—1922),原名官应,字正翔,号陶斋,是我国近代早期改良派思想家、民族实业家,其主要著作有《旧时揭要》《易言》《盛世危言》等,其中《盛世危言》一书主张引进西方科技、发展工商、加强边防、开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等,并提出“商战”思想,曾对中国思想界产生重大影响。郑锦,中国近代绘画史上著名的美术教育家和画家。郑天锡,知名法学家、外交家。郑景康,著名摄影艺术家、革命新闻摄影事业的开创人、摄影教育家。
雍陌村于1984年12月被评为全国卫生先进单位,2007年12月被评为广东省文明村,2015年1月被评为广东旅游名村。
南阳祖庙大门
圣堂祖庙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