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东源县康禾镇北部,仙峰嶂云雾缭绕,康禾河潺潺北流。在仙峰嶂东麓,有一座山环水绕的古村落。
古村稻田如镜,遥映青山,新旧相间的屋舍星罗棋布,白墙黛瓦间散发着悠悠古韵。这座安静的古村,便是中国传统村落仙坑村。
八角楼
仙坑村面积24.2平方千米,拥有约400年历史,是一个叶姓族人居多的客家村落。 明朝末年,仙坑叶氏先祖仰东公率家人,从兴宁一带西迁至此。他们垦荒种田、开发茶园,亦农亦商,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积累下雄厚的财富,遂不断砌房筑屋,仙坑村规模日盛。 仙坑村有27栋保存至今、较为完整的明清古建筑,其中,最古老的建筑便是八角楼。
八角楼
八角楼,又名大夫第,是一座客家方形围屋,兴建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由仙坑叶氏先祖叶本菘及其子叶景亭、叶霞廷耗巨资历时数年建成,为叶氏家族聚居之处。
八角楼外景
围屋早期为砖木结构、三堂四横加后枕布局,四角筑有角楼,正面有前院。清道光年间又在其余三面环砌10米高的花岗石围墙,四角再加筑角楼,内外两圈共八个角楼,故俗称八角楼。围楼墙体上密布着28个炮眼、80多个枪眼。屋内有4厅、70房、18天井,建筑占地面积3389.17平方米,月池600多平方米。 八角楼的枪眼 作为广东省保存完好、防御体系严密的大型客家古民居之一,八角楼于2012年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四角楼 出八角楼,穿过小广场,便来到了荣封第。 荣封第,又称四角楼,兴建于清嘉庆年间,坐东北向西南。建筑由四堂四杠横屋加碉楼和屋前半月形池塘组成,建筑平面布局呈方形,深四进,总面阔77.8米,总进深61.2米,建筑占地面积4809平方米。
四角楼
漫步其间,琳琅满目的壁画、木雕、灰塑等精美装饰,尽显屋主人的富足生活与审美情趣。中路一进头门门额上悬挂有行书阳刻“星聚一门”木匾,寄托着屋主人希望七个儿子心手相系守望相助的美好祈愿。 四角楼中堂笃庆堂
四角楼的精美木雕
四角楼两侧外横屋前方两端分布有4座碉楼,碉楼面宽一间、高三层、夯土墙身,四周分布有方形射击孔。坚固的防御设施,为家族筑起一道安全屏障。 四角楼的角楼 作为东源县现存规模最大的客家古民居,四角楼为研究东江流域的人文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2019年,荣封第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九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书香 仙坑村一直遵循着“耕读传家、崇文重教”的客家传统,享“书香之梓”美誉。 清代,仙坑村外有一座登云书院,是河源地区最具影响力的书院之一。当年,这里四乡学子汇聚,琅琅书声不绝于耳。清翰林院士江绍仪到仙坑游览时,留下了“松涛四壁月三更,楼上银灯几点明。夜半忽闻天籁响,万山围住读书声。”的赞叹。
在原址附近重建的登云书院
近年来,当地为延续客家文脉,引进数千册图书,建立了登云书院流动图书馆。流动图书馆已经成为仙坑小学的第二课堂,继续滋养着仙坑的莘莘学子。 茶香 数百年间,与仙坑村的书声相伴的,还有一缕茶香。据清乾隆《河源县志》载:“岭南山地产茶者多,而河邑独盛。上莞、康禾诸约,居人生计,多半赖此。” 相传,清康熙年间,仙坑村的商人叶庚庆以经营粮食和茶叶生意为生,他把家乡生产的茶叶进贡给皇帝饮用。因此,味道清醇、香滑回甘的康禾茶也被称作康禾贡茶。继2012年康禾茶制作技艺入选广东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之后,“康禾茶”又于2023年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仙坑村茶园
仙坑村是康禾贡茶的主产地之一,茶产业至今是该村的一大支柱产业,古茶园内茶树层层叠叠,绿满山坡。延续了几个世纪的茶香,助力仙坑村走上一条振兴之路。 学生在仙坑村研学(来源:东源县史志办) 2019年,仙坑村入选由广东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联合主办评选的“首届广东十大美丽乡村”名单。2020年,仙坑村在众多村落中脱颖而出,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评定的“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这也是河源市唯一入围的乡村。 青山叠翠,古韵悠长 今天的仙坑村 正在传承与发展中 尽情展示着 东江流域的田园之美
图文来源: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河源市地方志办公室、东源县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