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画是广东画坛乃至中国画坛的瑰宝,版画艺术在兴宁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兴宁版画创作长盛不衰,人才辈出,负有“版画之乡”盛名。
1991年1月,中国版画家协会在给“清桢版画会”十周年贺词中称“兴宁是我国南方版画之乡”,兴宁“中国南方版画之乡”的声誉由此传开。
鲁迅与一八艺社木刻讲习会学员合影(兴宁籍学员:左一钟步卿、左二邓启凡、左六黄山定、右四陈铁耕、右一陈卓坤)
版画在兴宁盛行近百年
兴宁在中国新兴版画运动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出现了一批在国内外颇具影响力的版画家。
1929年1月,兴宁籍学生陈耀唐(铁耕)、陈广(卓坤)等人在国立杭州艺院发起“一八艺社”木刻部。1930年5月,“一八艺社”发生分裂,倾向“左联”文艺思想的陈广(卓坤)等人另立“一八艺社”,劳动大众的形象、现实生活的斗争成为艺社成员创作表达的主题。1931年8月,鲁迅在上海举办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第一个木刻讲习会,参加学员13人,其中兴宁籍的5人,他们通过版画的形式为宣传抗日作出特殊的贡献。在20世纪30年代,由鲁迅先生亲自倡导和扶植的中国新兴木刻运动中,活跃的第一代版画家陈铁耕、陈卓坤、钟步卿、罗清桢、张慧、黄山定、邓启凡、罗映球、荒烟、王立、白危等都是兴宁人。
罗清桢是兴宁版画家的代表人物,其版画作品《光明的枢纽》《前瞻中的回忆》获莫斯科国际版画展一等奖,《汽笛响了》获莫斯科国际版画展二等奖;《起卸工人》等5幅作品被鲁迅推荐参加法国“革命的中国新艺术展览”。陈卓坤于1931年创作了中国第一幅鲁迅木刻头像。陈铁耕的木刻作品《母与子》《殉难者》等17幅曾送法国展览。张慧的木刻作品《劳动》《饥饿的阵容》《羊群》等10多幅参加“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黄山定的木刻作品《逃亡》《探监》等12幅作品被上海鲁迅纪念馆收藏;《穷人之家》等被北京鲁迅博物馆陈列;《鸡毛信》《代耕队》被北京历史博物馆收藏。白危编译了中国版画史上第一本讲述木刻的书《木刻创作法》,由鲁迅亲自校阅并写了序言。
《逆水行舟》——罗清桢1935年黑白版画
《殉难者》——陈铁耕1933年黑白版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兴宁的版画事业不断发展,经常组织版画作家开展创作活动,举办版画展览,在中小学开设版画教学课。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宁涌现出张运辉、罗超群、曾道宗、潘晋拔、陈伟巨、罗幼新、曾均华、钟钢城等一批颇有成就的版画家。此时,罗映球成为兴宁版画界的领军人物。20世纪70年代,兴宁又涌现一批崭露头角的版画家:张治平、陈庆雄、罗昌明、罗冠桓、陈诚谋、刘可为、肖希正、刘卫星、陈其伟等。兴宁的版画创作队伍进一步壮大。
《大道朝阳》——罗映球1979年套色木刻(来源:中国美术馆)
此后,兴宁版画活动频繁,创作长盛不衰。
1980年6月,在罗映球的带领下,兴宁成立了清桢版画会,纪念兴宁版画运动先驱罗清桢,并发扬光大新兴版画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
清桢版画会先后举办20多次作品展览,并出版三集《清桢版画会作品选集》,11人被吸收为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其中3人是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1991年,清桢版画会会长罗映球和顾问王立获中国新兴版画贡献奖。清桢版画会16位作者的35幅作品,曾参加在日本举行的第10、11、12届日中交流美术展,王立的黑白木刻《古林泉声》获横滨市长奖,罗映球的套色木刻《嘉应风光》获横滨市教育委员会奖。
打造传承“非遗”文化
为传承这一宝贵的民间艺术形式,兴宁市深入挖掘新兴木刻运动版画史料,大力推进“十里版画长廊”和磐安围版画创作实践基地建设,强化版画宣传推广力度,结合古民居的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推进乡村振兴。
2009年,兴宁版画被列入梅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22年,木刻版画(兴宁版画)被列入第八批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2年9月,兴宁市版画家协会成立,进一步扩大兴宁版画之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兴宁版画事业发展。
近年来,兴宁市将“版画”作为文化品牌进行打造,出台版画人才培养政策,加大对版画创作人才的奖励力度,在引进国内版画名家到兴宁开展讲座、培训班的同时,还组织当地的版画创作人才外出学习,通过“引进来、走出去”,鼓励更多艺术家从事版画创作,让兴宁版画进入一个新的创作高峰期。
如今,在兴宁市各中小学校,时常可看到学生们创作版画的场景,许多学校开设版画第二课堂,深受学生们喜爱。同时,兴宁还时常组织版画作家开展“版画进校园”文化文艺志愿服务活动,向广大青少年宣传和传授版画创作知识,推动“非遗”文化传承。接下来,兴宁市将继续擦亮“中国南方版画之乡”这一文化名片,推进兴宁版画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助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资料:
1.兴宁县地方志编修委员会:《兴宁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兴宁市志》编纂委员会:《兴宁市志(1979—2000)》,方志出版社2011年版;
3.“掌上梅州”客户端:《兴宁:大力弘扬版画艺术传承优秀文化,擦亮“中国南方版画之乡”名片》。
作者:陈旭芳、何伟婷
供稿单位:梅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兴宁市地方志办公室
制作单位: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