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元宵佳节,梅州市丰顺县埔寨镇村民都要集资在龙身(地名)烧“火龙”,以此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此民俗活动常常吸引周边成千上万人前来观赏。如此盛况几乎年年如是,世代流传。
埔寨烧“火龙”观看现场(来源:埔寨镇人民政府)
《丰顺县志》记载:“早在乾隆六年(1741),埔寨就有烧‘火龙’的风俗。”初时“火龙”制作简单,村民只用稻草扎结,缚上用硫磺、白硝和木炭制成的火药。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技术的进步,当地火龙制作艺人不断传承创新,逐渐形成独具风格的“埔寨火龙”。2008年6月,“埔寨火龙”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传承人为张自进;埔寨镇先后被授予“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称号。
壮汉赤膊舞动火龙(来源:埔寨镇人民政府)
现如今,龙身改用竹篾结扎,龙眼装上发光的电珠,全长可达40多米,最多的有15节,内装各式各样的烟花、火箭,用纸裱面,绘上色彩,栩栩如生。 村民用竹篾制作金龙(来源:埔寨镇人民政府) 其表演一般由燃禹门(内装各式烟花)、烧烟架(用木料搭架,每层装烟花)、舞火龙(具有张嘴、吐珠、躬身、摇尾、喷火等功能)三个部分组成,总称为“烧龙”。“烧龙”需夜晚进行,有火缆队、喜炮队、龙灯队和鼓乐队共100多人配合表演。 表演流程 表演时,铳炮三声巨响后便是鼓乐、鞭炮齐鸣,壮汉们挥舞篾缆火炬率先登场绕三周,此为“金龙出洞”仪式。 随后开始燃禹门环节,长者在观礼台点燃导火线,瞬间,高大门框喷吐出“鲤鱼跳龙门”的烟花胜景。 点燃禹门(来源:客家精英手机报) 接着烧烟架,从首级逐层点燃,顷刻间,“落地生银花”“花篮串串艳”“花好月又圆”“鲤鱼带子游”等烟花奇景不断展现,火光满天,令人目不暇接。 鲤鱼伴舞(来源:客家精英手机报) 最后是重头戏“烧火龙”,几十位赤膊壮汉手擎“火龙”登场,在绣球引逗下绕场舞动。龙眼闪闪发光,龙身周围火缆挥舞,“金鲤”“龙虾”“鳌鱼”等各式龙灯竞相争游,场面热烈。村中德高望重的长者“点龙”,霎时,龙口吐出串串金珠,龙身喷出烟花、火箭,整个“火龙”蜿蜒飞舞。一时间啸声大作,箭火频发,流星漫天,铳炮、鞭炮、鼓乐齐鸣,构成声光强烈、情境壮观、群情欢腾的盛大场面,烧龙达到高潮。 绣球引逗火龙飞舞(来源:埔寨镇人民政府) 为进一步活化利用好这一国家级非遗,大宝山旅游度假区将埔寨火龙元素融入景区,打造融山水、民俗、故事、灯光、音像为一体的大型火龙实景展演。 据《丰顺年鉴2021》记载:2020年1月22日,首场大型6D视觉民俗山水实景演艺剧目《千年火龙》在丰顺县大宝山生态旅游养生度假区的“火龙剧场”上演。2000多名群众游客观看演出。 这场实景演出取得良好成效,展现丰顺独特火龙文化,为丰顺旅游增添新亮点,是丰顺“文化+旅游”的典型代表,成为丰顺县对外展示文化资源的重要窗口。通过政府引导、民企主导、文化植入的多方合作模式,非遗项目找到了一条传承活化的新路径,丰顺县亦探索出民俗文化和乡村振兴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
参考资料:
[1]丰顺县县志编纂委员会:《丰顺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丰顺年鉴编纂委员会:《丰顺年鉴2021》,方志出版社2021版。
[3]羊城晚报·3月30日客家文脉版面:《匠心传非遗 火龙舞盛世》。
作者:吴奕珊、谢定锋
供稿单位:梅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丰顺县史志办公室
制作单位: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