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水文脉在此奔涌
湾区非遗在这里绽放
南沙独具特色的非遗活动
烙上了当地人民的生活、生产印迹
代代相传
演绎着南沙人民
艰苦奋斗而凝练出来的
坚忍不拔、开拓进取、开放包容精神
香云纱
国家级非遗
香云纱是目前世界纺织品中唯一用纯植物与矿物染整的丝绸面料,以丝罗织物与平纹织物为坯绸,以多年生藤本植物薯莨茎块的汁液为主要染料,经过浸莨水、晾晒、洒莨水、封莨水、煮练、卷绸、过泥、洗涤、晒干、摊雾、拉幅、整装等10多道工序制作而成。
香云纱制作(来源:广州市南沙区地方志办)
广州市南沙区榄核镇已有400多年的香云纱生产历史,作为典型的岭南特色沙田水乡,拥有薯莨、河泥、草地、阳光这四个香云纱生产缺一不可的要素,尤其是富含铁元素的河泥,更是制作优质香云纱面料的法宝。
手工染制的香云纱,带有金属和珍珠般的光泽,质地轻薄、凉爽、耐汗、易洗、快干,十分适宜热带、亚热带地区穿着。香云纱染整技艺已被佛山顺德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香云纱晒场(来源:广州市南沙区地方志办)
南沙区积极开展香云纱推广传承活动,鼓励支持香云纱主题文艺作品创作,把香云纱的传统制作工艺融入现代设计中,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香云纱增添新色彩,为传统文化艺术、工艺注入新活力,促进中国传统文化高质量、持续发展。2023年,榄核镇内的云纱星韵(非遗)香云纱产业园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香云纱时装秀(来源:广州市南沙区地方志办)
黄阁麒麟舞
省级非遗
黄阁麒麟舞流传于南沙区黄阁镇,已有100多年历史,民国初年一度十分兴盛。麒麟舞一般在当地传统节庆、神诞醮会等活动中表演,人们以此向瑞兽麒麟祷告,祈愿五谷丰登、人丁兴旺、百姓安康。
黄阁麒麟舞的突出特点是以阵容壮观的八头麒麟一同起舞,其中两头大麒麟领舞,六头小麒麟相陪。每只麒麟由一人舞头、一人舞尾,动作中将麒麟采青等表演程序与南派武术中的南拳、耍长棍、板凳等武术动作相结合,音乐伴奏中穿插广东音乐《得胜令》等,充满热烈的喜庆气氛和浓厚的广东地方韵味。
黄阁麒麟舞(来源:广州市南沙区地方志办)
2000年,黄阁镇麒麟队远赴杭州参加首届全国民间广场歌舞大赛,获得全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同时还摘取杭州市政府民间艺术最高奖“金桂花奖”。2006年,黄阁麒麟舞被评定为广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黄阁镇立足本土文化,以“传帮带”形式,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传播“非遗”的文化传承者,获得中国民间艺术的“麒麟之乡”“中国麒麟舞培训基地”2项国家级名誉。
麒麟舞传承(摄影:陈志雄)
南沙妈祖信俗
省级非遗
南沙濒临大海,居民世代靠海谋生,视妈祖为护航之神,妈祖信俗融入当地民俗,在传承中丰富着地区文化内涵,激励着南沙人开拓进取、建设家乡。南沙区也因此成为当今粤地妈祖信俗最为繁盛的代表地区之一。
广州南沙妈祖正诞活动(摄影:高汉江)
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二至二十五,南沙天后宫会举行妈祖诞祭典活动,主要包括炷夜香、贺诞、祭祀仪式、“广州南沙妈祖文化旅游节”活动等,形成了以南沙妈祖祭祀为核心的一系列民俗文化活动。规模盛大的活动还吸引来自港澳台及周边地区的大量民众前来贺诞,在广东、港澳台乃至东南亚等地都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南沙妈祖信俗于2013年被列入广东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于2022年被列入广州市第一批水务遗产名录。
南沙妈祖海上巡游活动(摄影:刘伟)
广州咸水歌
市级非遗
咸水歌是一种疍民以粤语方言吟唱的“白话渔歌”,流行于珠三角地区,其歌词以往多是即兴演唱,俗称“爆肚”,是名副其实的民间口头文学。
南沙地处珠江出海口虎门水道西岸,三江汇集之处,因此咸水歌在南沙形成了本地一种重要的疍家文化。南沙咸水歌主要形式有“担伞调”“姑妹腔”“高堂歌”“东风调”等,其唱腔独特、腔路广阔,题材丰富,见物唱物、见事唱事、见人唱人。
咸水歌表演(来源:广州市南沙区地方志办)
民国时期,本地咸水歌尤为兴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方式变更,疍户逐渐上岸居住,咸水歌日渐式微。近年来,随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热潮兴起,咸水歌再度受到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咸水歌传承基地成立,一些传承人还在原生态咸水歌的基础上,创作富有时代意义的新咸水歌,有力扩大了咸水歌传播渠道,增强了咸水歌影响力。
南沙区“广州咸水歌”于2009年被列入广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咸水歌表演(来源:广州市南沙区地方志办)
南沙水乡婚俗
市级非遗
旧时,南沙疍民世世代代寓居水上,逐渐形成了历史悠久的特色水乡婚俗。南沙水上婚俗仪式与水息息相关,除了择日、婚前准备、迎亲、入门拜堂和回门等常见的环节,还包括了咸水歌、花艇迎亲、行舟送婚等具有鲜明水乡特色的仪式,其中花艇迎亲是水乡婚俗的重点内容。
水乡婚礼(摄影:周智群)
近年,南沙区不时举办水乡集体婚礼,鸣鞭炮、开席、接受大嫂斟茶、递毛巾、抹面、跨火盆、三拜礼等传统水乡婚礼习俗一一呈现,婚船上象征着早生贵子、有爷有孙的一对对“大舅椰”等礼物重现了疍家人当年结婚的独特“嫁妆”,还原了水为媒、艇为轿的婚嫁习俗,成为南沙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来自南沙各行各业的新人们用传统喜庆的水乡婚俗形式演绎属于自己的浪漫,领略淳朴的疍家婚娶文化。
东涌水乡集体婚礼(摄影:徐雪营)
南沙水乡婚俗于2015年被列入广州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南沙赛龙艇
市级非遗
赛龙艇在南沙水乡由来已久。所谓“龙艇”,即农艇,是过去水乡农民的主要生产工具,每逢佳节,人们会举办“扒农艇”“扒禾桶”等一系列的农闲活动。久而久之,在端午时节前后举行赛龙艇活动便成为了南沙各镇街水乡的传统文化活动。
扒农艇(来源:广州市南沙区地方志办)
南沙赛龙艇是南沙区沙田文化、渔业文化及水文化的集中体现,寄寓了南沙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开拓进取的精神。现在赛龙艇作为一种具有深厚传统文化背景的水上体育运动,在南沙区横沥镇得到大力发展。南沙赛龙艇于2015年被列入广州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赛龙艇(来源:广州市南沙区地方志办)
疍家菜制作技艺
市级非遗
南沙地处珠江出海口,咸淡水交界之处,海产、河鲜种类丰富,这里流传的疍家菜制作技艺也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菜式众多。既有清蒸奄仔蟹、干煏风鳝、钵仔焗禾虫、大蕉粥、疍家糕等传统菜式,也有紫苏蒜蓉蒸大桂虾、豉油皇焗白鸽鱼、蕉蕾粥等创新菜式。
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传统菜式,当数疍家糕。疍家糕又叫“撑粉”,是南沙水乡人家的一种地方特色小食,传承着沙田水乡人家的独特文化。“撑粉”得名于制作时需用木棍不停搅拌,动作如同疍家人撑船时船桨在水面下搅动。
最大疍家糕制作现场(来源:广州市南沙区地方志办)
疍家糕的主要材料是米浆,根据配料的不同,分为不添加任何佐料的淡糕、加入蔬菜水果汁染出不同颜色的色糕,以及加入腊肠、腊肉、虾米、芝麻等馅料的味糕。疍家糕入口弹滑,米香浓郁,做好后蒸、煎或煮均可,是一道简单质朴的美味。
南沙区“疍家菜制作技艺”于2022年被列入广州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制作单位: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南沙区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