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备受瞩目的
2025年“羊城八景”评选名单
正式揭晓
自宋代以来 评选“羊城八景”之举已有千年历史 历代八景的变与不变中 藏着广州的千年城脉 评选“八景”,是一项由来已久的传统,起源于北宋,在明清时期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 地方志书中的“八景”,可以是自然景观,也可以是人文景观,举凡当地山川河流、流泉飞瀑、花朝月夕、晨钟暮鼓、烟柳画桥、渔歌樵唱均可进入“八景”取材范围。与“八景”相关的内容多出现在旧志的形胜、古迹、艺文等部分,明清很多志书的志首舆图中还收录“八景”图并配以诗文介绍。 在广州,“羊城八景”这一重量级IP已绵延千年。地方志中记载了不断变化的历代“羊城八景”,目前可见到的最早收录有关“羊城八景”的地方志书为明成化《广州志》,时称“广州八景”。 清乾隆《广州府志》中,收录了由宋至清的四组“羊城八景”: 宋
扶胥浴日、石门返照、海山晓霁、珠江秋色、菊湖云影、蒲涧濂泉、光孝菩提、大通烟雨。
元 扶胥浴日、石门返照、粤台秋月、白云晚望、大通烟雨、蒲涧濂泉、景泰僧归、灵洲鳌负。 明 粤秀松涛、穗石洞天、番山云气、药洲春晓、琪林苏井、海珠晴澜、象山樵歌、荔湾渔唱。 清
粤秀连峰、琶洲砥柱、五仙霞洞、孤兀禺山、镇海层楼、浮丘丹井、西樵云瀑、东海鱼珠。
清乾隆《广州府志》所载历代“羊城八景”
历代“羊城八景”的选择与变化 反映了广州城的发展变迁 宋元时期,羊城八景变化不大,有半数相同。其共同特点,一是大部分分布在城外(宋代仅光孝菩提在城中,海山晓霁、菊湖云影及元代的粤台秋月都在城郊,余在城外);二是绝大多数集中于“二山一水”,即白云山、越秀山、珠江;三是主要是自然景观,建筑只涉及光孝寺、海山楼;四是佛教景点占一定比例。
光孝寺,为宋代“光孝菩提”所在(来源:广州光孝寺公众号)
到了明代,羊城八景开始发生明显的变化。这时的八景,除“粤秀松涛”“象山樵歌”之外,其余六景皆集中分布在城区西、南部。 这一现象,缘于明代广州城西部、南部得水路交通之便,发展成为繁华街市,也成了致富者建宅之地。明嘉靖《广东通志》中有记载:“郡城之俗,大抵尚文,而其东近质,其西过华,其南多贸易之场,而北则荒凉,故谚云‘东村西俏,南富北贫’。” 明初诗人孙蕡亦有诗为证: 广南富贵天下闻,四时风气长如春。 长城百雉白云里,城下一带春江水。 少年行乐随处佳,城南南畔更繁华。 朱楼十里映杨柳,帘栊上下开户牖。
荔枝湾涌,为明代“荔湾渔唱”所在。图为荔湾端午节游龙活动(来源:广州市荔湾区融媒体中心)
清代,广州城加速发展,这一趋势同样影响着羊城八景的变化。 清八景不再收录“荔湾渔唱”,这是由于荔湾一带在明代河涌纵横,一片水乡风光,居民以渔为业,故有“渔唱”之趣。到清代,河涌渐淤为沼泽,再变为平原,又得近水道和“十三行”崛起之利,已发展成为十八甫街圩繁盛的商业区,不再有渔家风貌。 与此同时,清代八景中出现了“琶洲砥柱”“东海鱼珠”两个新面孔。这两处景观的出现,同样与清代广州商贸极盛有关。 “琶洲砥柱”即琶洲塔。琶洲地处从珠江入广州城的水路要道之上,清代,琶洲成为海船进入广州城必须过的三关(琶洲、海印石、海珠石)之第一关,琶洲塔亦成为外来船只远远望见的导航标志,塔下商船云集,樯帆如林,洋人书上称之为“中途塔”,这风光为不少墨客骚人所迷恋吟咏。琶洲塔成为八景之一,反映出清代广州外贸的兴旺。 “东海鱼珠”在琶洲东面的黄埔港附近,江心的冲蚀红砂岩石块长期被波涛冲刷,圆净如珠,北面一山如鱼张口向珠,故称鱼珠。晚清设有鱼珠炮台。此地列为八景之一,反映出黄埔外贸地位的加强。
琶洲塔与广州塔“古今同框”(来源:视觉中国)
1962年,新中国成立后首次“羊城八景”评选活动正式开展,获得广大市民的热情参与,共收到选票6万多张。1963年元旦,《羊城晚报》揭晓了评选结果,入选八景为:
红陵旭日、珠海丹心、越秀远眺 白云松涛、鹅潭夜月、双桥烟雨 东湖春晓、萝岗香雪 这一次的羊城八景评选活动,是羊城八景这一IP自宋朝诞生以来,第一次采取由政府组织、广泛采纳民意的票选模式,既记录着市民群众为“扮靓”广州付出的共同努力,也寄托和承载着市民群众对广州这片热土深沉的爱。 这一版羊城八景中,越秀远眺、红陵旭日、珠海丹心、双桥烟雨和东湖春晓都与广州城市建设的新景观相关联。 “越秀远眺”,取代了明清之“粤秀松涛”“粤秀连峰”,虽然同是越秀山风光,但前代八景着重描绘山林景色,现代八景则突出了于越秀山上登高远望,目之所及,越秀山层林渗碧,远处则是广州城市新风貌,让人不禁对这座城市的美好未来心生憧憬。
越秀山镇海楼(摄影:许馨之)
“珠海丹心”,指海珠广场和海珠桥的江景。海珠广场上为纪念广州解放十周年所立的解放军雕塑,身披戎装,手持钢枪,注视着滔滔江水,坚守在祖国“南大门”。
海珠广场(来源:广州越秀发布)
“红陵旭日”,指广州起义烈士陵园。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金色的光芒倾泻在这片革命先烈挥洒热血和长眠之地,何其壮美。
广州公社烈士之墓(来源: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公众号)
“东湖春晓”,即当时新修建落成的东山湖公园。春暖花开之时,东山湖公园内桃红柳绿,花木繁茂,湖水碧波荡漾,美不胜收。
东山湖公园(来源:粤省事)
“双桥烟雨”,指1960年10月1日建成通车的珠江大桥,因横跨在泮塘、大坦沙之间的珠江东西两支流上,分成东桥和西桥,故称“双桥”。一斜烟雨直入苍茫的珠江,一座霓虹桥飞架碧波,江面水雾缭绕,桥上车水马龙,人在景中人亦景。
珠江大桥现正处于改造施工中,据悉将保留“双桥”景观(来源:广州荔湾发布)
进入21世纪以来,“羊城八景”评选活动与重要体育赛事紧密相连。2002年、2011年,广州以举办九运会、亚运会为契机,评选了两次“羊城八景”。 2002年
云山叠翠、珠水夜韵、越秀新晖、天河飘绢、古祠留芳、五环晨曦、黄花皓月、莲峰观海
2011年 塔耀新城、珠水流光、云山叠翠、越秀风华、古祠流芳、荔湾胜境、科城锦绣、湿地唱晚 上一次羊城八景,评选于2011年亚运会举办之际,这一届的八景入选景点恰好“四老四新”,既有城市新地标广州塔,又有被誉为城之命脉的云山珠水,传统与现代相映生辉,展现了千百年来广州城市发展腾飞的坚实足迹,见证着南国明珠改革开放的璀璨篇章。
广州塔(来源: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2025年,随着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开幕渐近,广州再启羊城八景评选,这张积淀千年的城市名片迎来了一次重量级“上新”。 据介绍,此次八景评选最显著的特点是打破了传统的“一点一景”,以“打包式”呈现景观风貌,以点为主、点面结合,勾勒出广州的多元芳华。 2025年“羊城八景”名单 塔映花城(含广州塔、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花城广场、珠江夜韵、海珠湿地、广州文化馆) 云山叠翠(含白云山、云萝植物园、云溪植物园) 越秀风华(含北京路、南越王博物院、越秀公园、中山纪念堂) 荔湾胜境(含永庆坊、陈家祠、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沙面) 南沙旭日(含南沙天后宫、蒲洲花园、南沙滨海公园、南沙湿地公园) 黄埔云帆(含南海神庙、黄埔军校) 欢乐长隆(广州长隆旅游度假区) 流溪烟渚(含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从化温泉旅游度假区、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 细观这一次的八景名单,可以说是既有新面孔,也有老熟人。 “欢乐长隆”虽是首次入选八景,却也已经与广州人相伴多年。同样是首次出现的广州文化馆、大湾区艺术中心、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等,则是新近落成不久,展现出广州日新月异的变化与活力,或许未来也将是一代人的记忆。 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来源:新华社) 以“越秀风华”入选的越秀公园,可以说是从元代“粤台秋月”起就从不缺席的千年元老,只是历代名目有所区别,或是粤王台上赏秋月、或是山中静听林涛、或是登上五层楼远眺城郭。千年时光流转,城市沧桑巨变,而越秀山苍翠如昔。 越秀山(来源:广州市越秀区委宣传部) 以“黄埔云帆”入选的南海神庙则十分特殊,既是元老,也是新人。南海神庙始建于隋代,是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规制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海神庙,更是见证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史迹。其首次入选可以追溯到宋元两代八景中的“扶胥浴日”,描绘的是在南海神庙小丘上浴日亭处观珠江日出的景色,苏轼曾游览赋诗,今亭内立有苏轼《浴日亭》诗碑。 后因江面淤积,“浴日”景象已不可见,扶胥镇亦趋于衰落,且明代起羊城八景的选择范围收缩至广州城内,不追求远郊景色,南海神庙及周边景色不再入选。如今,南海神庙与黄埔军校一同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近现代革命摇篮再次入选羊城八景,千年古港又将扬帆再远航。
南海神庙“海不扬波”牌坊(来源: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盛会在即,“羊城八景”这一承载花城人民记忆的城市IP被赋予全新时代内涵,既是以新面貌呼应体育盛事,也生动映照出广州在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道路上的重要发展成果。这些刻有时代印记、讲述城市发展故事的景观,将成为代表广州文旅发展的全新名片。
制作单位: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资料来源:《广州古代史丛考》、《广州话旧》、羊城晚报